溺爱带给小学思政课的新挑战及对策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
(一)定义定位
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于20xx年底,为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定位做出指示——在众多课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二)相关国策大事记(部分)
20xx年,教育部印发《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20xx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xx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出《关于20xx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从20xx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三)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小学生特点
(1)经过改革开放xx余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进入了新世纪,出现了独生子女潮。
根据风笑天等人《xx》的研究,这个群体不只是小孩这一辈,甚至是大规模的父母辈,整体大约x亿人。两代人都没有兄弟姐妹,日常没有一个小集体生活,难以形成集体意识,没有礼让谦让、团结协作等较为全面的经历机会,且个性突出,我行我素,自认自“理”——这是当前家庭教育冲突频发的众多导火索中的一根,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是当代小学生群体最明显的第一个特点。
(2)这部分独生子女群体跟祖辈父辈相比,除了儿童一般共性都是普遍活泼好动爱模仿,不爱抽象纯理论的学习内容外,大多在物质生活上有了极大的代际改善。这就形成了一个明显的代际新特点——物质需求大大弱化,精神需求大大增加。
这一群体基本实现了衣食无忧,而且看电视娱乐不再是一个问题,甚至开始显得“落伍”,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大多做到孩子人手一台或二者兼有,且容易获得来自祖辈父辈的双重溺爱,衣食无忧,“想啥来啥要啥来啥”,导致他们易出现情绪化、以自我为中心化、抗挫能力偏弱的特点;纪律团队意识偏弱,缺乏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和坚定的理想,也存在跟前几代人相比,更为明显的厌学逃学反抗抵触的心理;也正因为有了溺爱的苟且纵容导致的种种,加上物质条件的代际改善,使得他们更具备顺利实现厌学逃学反抗抵触的内、外部条件。
2.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1)“分数”“内卷”“升重点中学率”等一系列民间普遍存在的家校共识导致小学思政教育课效果不尽如人意。其课程能量大打折扣,科目地位在家长眼里等同于可有可无的,甚至某种程度上说比音乐课美术课还要不受重视的“副科中的副科”——课程未得到充分发展,何谈作用?
(2)小学思政课沿袭传统“填鸭漫灌式”教学模式。这使得授课过程较为僵化单一死板,当代小学生并没有多少上课的兴趣,只是完成任务式的“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而已,下课就忘、回家就忘,反正家长既不关心也不过问,何谈入脑入心出效果?
( 单篇付费后可阅读完整内容)
单击 阅读全文 即可
(会员点击 "会员订阅" 免费阅读全文)
您是否遇到下载问题了?